“破解中医复杂性,系统中医学提供新方法论”
——对话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国

9月29日,“再认识·再创新:文化‘两创’视域下的系统中医学恳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国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回顾了系统中医学发展历程,并深入阐释了系统科学对推动中医现代化、应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重要意义。
王振国指出,系统中医学的创立源于四十年前钱学森院士的倡导。钱学森强调,人体科学必须具有系统观,而这正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契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系统中医学历经四十年建设,已从最初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它为中医学,特别是为解读复杂的人体科学,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支撑,有效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认知瓶颈。
对于此次会议的意义,王振国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对学科创立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更是在中医现代化与创新学科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必将对未来的学术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面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时代浪潮,王振国强调,系统科学以其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核心优势,恰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是海量数据的处理与解读,提供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的指导。他指出,当前中医药研究已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所产生的数据如何有效解读,必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而在此过程中,“系统的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关于守正创新,王振国表示,系统中医学既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解读范式,又必须直面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运用现代科技的同时,坚守系统思维这一核心,正是系统中医学在新时代实现“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将为解决中医复杂性问题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51625883349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