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之声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从坐堂郎中到中医脊梁!周凤梧用一生写透 “大医之道在无我”
作者: 日期:2025-09-19 来源: 阅读:


从坐堂郎中到中医脊梁!周凤梧用一生写透 “大医之道在无我”

今年2月14日,我开启了探寻中医药大师周凤梧人生轨迹的行程。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大门,迎面高耸着中国传统医学鼻祖扁鹊的汉白玉雕像,远处图书馆上方“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红色校训格外醒目。近中午时分,我们一行四人陪同周凤梧的学生、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原主任刘持年教授,以及周凤梧传承人、家人等来到校园东北侧中兴湖畔的“十老园”,凭吊周凤梧。我们在他的大理石雕像前,献上鲜花,站成一排,郑重三鞠躬。暖意融融的春风从我们面颊飘过,阳光跳动在我们的额头和衣领上,我心头涌动起一种感动与敬佩交织的复杂情绪,仿佛正穿越浩渺的时空开启对话。

“中医是活人的学问,容不得半点私心”,周凤梧这句平实的名言,是他的人生信条、从医经验,也是他成功的奥秘。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周凤梧一生从医、著书、执教、参与公益,始终以中医事业为生命根基,以患者和中医传承创新为精神内核,把个人生活、生命、发展融入了中医药事业。理想信念超越个人和家庭荣辱得失,彰显出“大医之道在‘无我’”的高尚境界与情怀。

立志师承中医

周凤梧祖籍浙江萧山,是著名中医方药学家、临床家、教育家。1912年12月19日,山东省临邑县城东街东南侧的一座四合院里,传来了男婴清脆的啼哭声,给周氏中医世家带来了希望。这个婴儿就是周凤梧,他的曾祖父、祖父和伯父都是当地的名医。由于伯父去世,周氏中医断了线,加之家境无力支撑继续读书,16岁的周凤梧从县立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师从伯父的弟子、表兄张文奇学医,开启了学医从医的艰难征程。

这段坎坷岁月,奠定了周凤梧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他以自学为主,把问题集中起来,晚上请表兄集中答疑释难。他用四年多时间,把《内经知要》等诸多中医经典自学一遍,还背诵了《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周凤梧总是想尽快把医理验证于临床,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1937年10月,德州市临邑县城被日寇占领,半城毁于战火,25岁的周凤梧带着父母投奔了在济南的姐姐家。为了糊口,他一边以卖画为生,一边夜以继日地继续苦苦攻读中医经典。1940年,他通过济南市中医考试获得开业执照,开始了悬壶济世的实践。为昭示师承祖宗的信念、志向和自信,专门请人刻了一枚“四世医家”的印章。

成为坐堂郎中后,他接触的患者越多,越觉自己知陋识浅,如饥似渴地在药店柜台上检阅本市各医家处方,取长补短,牢记于心。晚上,他根据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再反过来集中攻读和查阅临床的各科医著,对照思索,及时记录心得。

他认为,医者不知药者,如盲人执烛。诊余,他向药店药工学习辨认中草药,熟悉膏丹丸散的制作,眼看色相,鼻闻、口尝其味,关注药材形状、产地、采收时节方法及疗效等,很快熟认了300多种中药,掌握了牛黄、羚羊角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的鉴别要点,还学会了膏丹丸散的制备方法。

临床无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医药学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周凤梧感受到莫大鼓舞和激励,他毅然放弃个人门诊业务和可观的收入,响应政府号召创办济南市第一中西医联合诊所,筹备组建济南市中医学会。

“守正为本,创新为用。”周凤梧说“做名医容易,做明白医生难”,他自己娴熟运用中医药学中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念,既坚守中医药传统精髓,也创新求变,努力“会中医,懂中医,讲中医,用中医”,弘扬中医。他坐堂行医时,已名噪泉城,求医者络绎不绝。大家公认周凤梧长于内、妇、小儿、方药诸科,不仅擅治内科杂症,对温病亦有一定研究,尤长于治疗湿温、暑温、痧胀等时令病。

1956年,周凤梧参加山东中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任教员。1958年8月,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先后担任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等职。耕耘在中医药这片沃土,成为该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周凤梧认为中西医各有其长,提倡“执中融西”,强调“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坚持“药以病定,药以人定,药以药定”原则,重点放在解除病人痛苦和疗效上。

周凤梧说,对任何方药都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过去医疗条件较差时,周凤梧就带领制药部的青年医药人员自制成药,以解患者病痛之急。他们自制的雄鸡化骨膏、杏仁止咳糖浆等远销我国东北。周凤梧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时,既用中药方剂(如金钱草、海金沙等清热利湿药)促进排石,又参考西医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让更多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受惠于传统中医的方药,周老打破方药不外传的规训,将小儿消食片、补肾宁片两个药的处方无偿捐献给国家。小儿消食片由原济南中药厂(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已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1983年秋的一天,菏泽生化制药厂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周凤梧站在实验台前,手里捏着一片刚刚压制好的“补肾宁片”,眉头紧锁。这是他带领团队历时几年研制的成果,可临床试验的效果却还不尽人意。

“周老师,又有一封患者来信。”助手推门进来,递上了一封信。周凤梧接过信,拆开一看,是一位农村的老太太写的。信中说,她的儿子因肾虚常年卧床,吃了“补肾宁片”后,竟能下地干活了。周凤梧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三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位老农带着儿子来求医。那孩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连走路都困难……

那一刻,周凤梧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既能补肾,又便于服用的新药。他翻阅了无数古籍,试验了上百种配方,终于确定了“补肾宁片”的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每一味药,都经过精心挑选与配伍。可临床试验初期,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患者反映药效太慢,有的则说口感太苦。周凤梧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一次次调整工艺,甚至亲自试药。

在1984年秋,“补肾宁片”通过了专家鉴定。组方严谨、工艺合理、质量可靠,加工精细、剂型小巧、便于服用。补肾温阳、益气固本等功效甚好。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中药厂效益不好,常有人跑来找周凤梧:“请您给个药方,救救我们厂吧。”他总是慷慨应允。

“传方要传心,医病也医心。”周凤梧医理纯熟,深谙药性,好多沉疴难病他手到病除。他尤其喜欢药味少、用药精的小方,用药轻灵,却有奇效。“以救人为宗旨,以法统方,方以法立,才能丝丝入扣,得以精纯。”怪不得许多人说:“周凤梧的医道神奇。”

学术无我

“凤鸣岐黄梧荫深,羽写方书心作灯。”

2016年10月,教育部对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认证时,认证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来平凡教授在校考察期间,专门到中药学教研室,因为那里曾经是周凤梧先生工作的地方。他说:“我们当年上学时就崇拜周凤梧先生,我们所用教材也是周老的《中药方剂学》。”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学院逐步成立,面临教材、师资、基础设施短缺等诸多困难。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引进周凤梧等名老中医承担教学、教材编撰等任务,推动中医传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周凤梧强调“医药同一理,治病炼于药”。他主张医生不仅要掌握中药药性理论,还应精通中药的品种辨析、炮制方法、药物的用量、用法、禁忌、剂型等内容,临床才能准确选药组方,获得佳效。譬如,色姜黄与片姜黄,本是来源不同、寒温迥异的两味药,却被混为一谈。从《唐本草》到1978年统编《中药学》教材都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区别,为此周老撰写了《色姜黄与片姜黄辨》一文,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创刊号上,予以纠正。

从“先中后西”到开放互学。当时精通西医的教师稀缺,而老中医多擅长经典教学。因而周凤梧曾建议学校将重心从中药制剂创新转为探寻与挖掘中医药理论,牢牢抓住了中医药事业的薄弱点和根本。在课程设计上,主张“先中后西”,不但要学中医经典,还要学外语,树立开放互学的思维方式。

山东中医药大学保持这种教学理念,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入学后,先学习中医学有关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在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前提下,陆续学习部分西医基础与临床课程。这种“先中后西”的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既精通中医又掌握西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周凤梧呼吁中医教育需兼顾医道、医德与医术,避免“重术轻道”或“重道轻术”的偏颇。他敢于对中医工作提出个人见解,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表现出名老中医人的正直和担当。即使遭人责难,也无怨无悔。“为中医事业的振兴,我责无旁贷,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晚年坚持著书立说,无私公开毕生经验。70岁时,他除了教学,主编《山东中医杂志》,还坚持阅读有关书刊,编述论著。他说:“留根守魂是大事。”

育人无我

周凤梧学术经验传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88岁的邹积隆教授回忆恩师不仅“精于医而且敏于教”,要求学生把“为医勿忘德、为医勿忘精”等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山东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周凤梧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优势,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真正“以学生为本”。对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他主张将方剂学进行分化教学,分为基础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和临床方剂学三个部分。他主张研究生的培养应分开层次,根据“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硕士生着重学习方剂的配伍方法,留学生、博士生则重点研究方剂的类方。

那些年,周凤梧承担医史、金匮、内科、妇科、中药、方剂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虽任务繁重,但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他自豪地说:“吾以区区坐堂中医,竟能执教于最高学府,欣慰之至。每当见到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奔向祖国‘四化’建设岗位的时候,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师道匠心,知行合一。周凤梧强调“医者父母心”,要求学生“视病如亲”。他自己通过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将医德与医术融为一体,培养了一批批德才俱佳的中医人才。

“前方无路,我们就是要踏出一条路来。”周凤梧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50多年,倾心治学,勤于著述,先后主编和编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中医妇科学》《实用千金方选按》《名老中医之路》等多种中医基础、临床、中药、方剂著作。他晚年整理毕生经验著书立说,公开《中药方剂学》等著作,拒绝将学术成果视为私产。

心中无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凤梧数次发文,呼吁全社会关注中药药品短缺、质量低劣以及临床中药学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在中药采集、切制、炮制、调剂、煎药等各个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的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药材短缺情况等现状,他痛心疾首地逐一阐述,指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无我”精神薪火相承

1997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周凤梧因心脏病溘然辞世,享年85岁。告别仪式这天,济南下了一场雨,家乡临邑大雨,雨水伴着泪水,诉说着绵绵不尽的思念与悲伤。

2022年,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发文成立周凤梧经典名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周凤梧所著图书13种,《实用方剂学》《周凤梧方剂学》和《周凤梧耕耘录》等图书,借阅率依然比较高。学校依托扁鹊书院办有扁鹊班(中医学专业八年制)、华佗班(骨伤五年制)、仓公班(针推八年制)、凤梧班(中药学专业创新人才班),中医学院设立了“周凤梧传承工作室”,立志通过制度性安排与传承,培育“魂术兼备”的现代中医人。“凤梧班”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术导师”的全方位导师制,实施双语教学和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着力为中药学领域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医乃仁术,非仁人仁心者莫为医。周凤梧一生奉献是乐、助人为乐、书画最乐、知足常乐,自封自己的居所为“四乐斋”。他活得纯粹、通透、明白,在他的人生旷野里,坎坷与磨难被乐观和坚韧砸碎,名利与金钱的羁绊被无私无畏、淡利忘己的纯粹击破,书里、眼里、心里,始终以别人的快乐为荣、以患者的笑声为傲,唯独没有自己。

世间任何建筑都可能倒塌,唯独精神大厦筑造在人心之上,高耸于灵魂之巅。愿“无我”的“四乐斋”主人含笑天堂,乐而无忧。

https://mp.weixin.qq.com/s/Ciqw7O4HR9gI9msYujAa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