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在无我(下)——周凤梧从坐堂郎中到中医脊梁

学术无我
“凤鸣岐黄梧荫深,羽写方书心作灯。”
2016年10月,教育部对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认证时,认证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来平凡教授在校考察期间,专门到中药学教研室,因为那里曾经是周凤梧先生工作的地方。他说:“我们当年上学时就崇拜周凤梧先生,我们所用教材也是周老的《中药方剂学》。”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学院逐步成立,面临教材、师资、基础设施短缺等诸多困难。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引进周凤梧等名老中医承担教学、教材编撰等任务,推动中医传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周凤梧强调“医药同一理,治病炼于药”。他主张医生不仅要掌握中药药性理论,还应精通中药的品种辨析、炮制方法、药物的用量、用法、禁忌、剂型等内容,临床才能准确选药组方,获得佳效。譬如,色姜黄与片姜黄,本是来源不同、寒温迥异的两味药,却被混为一谈。从《唐本草》到1978年统编《中药学》教材都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区别,为此周老撰写了《色姜黄与片姜黄辨》一文,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创刊号上,予以纠正。
从“先中后西”到开放互学。当时精通西医的教师稀缺,而老中医多擅长经典教学。因而周凤梧曾建议学校将重心从中药制剂创新转为探寻与挖掘中医药理论,牢牢抓住了中医药事业的薄弱点和根本。在课程设计上,主张“先中后西”,不但要学中医经典,还要学外语,树立开放互学的思维方式。
山东中医药大学保持这种教学理念,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入学后,先学习中医学有关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在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前提下,陆续学习部分西医基础与临床课程。这种“先中后西”的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既精通中医又掌握西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周凤梧呼吁中医教育需兼顾医道、医德与医术,避免“重术轻道”或“重道轻术”的偏颇。他敢于对中医工作提出个人见解,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表现出名老中医人的正直和担当。即使遭人责难,也无怨无悔。“为中医事业的振兴,我责无旁贷,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晚年坚持著书立说,无私公开毕生经验。70岁时,他除了教学,主编《山东中医杂志》,还坚持阅读有关书刊,编述论著。他说:“留根守魂是大事。”
育人无我
周凤梧学术经验传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88岁的邹积隆教授回忆恩师不仅“精于医而且敏于教”,要求学生把“为医勿忘德、为医勿忘精”等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山东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周凤梧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优势,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真正“以学生为本”。对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他主张将方剂学进行分化教学,分为基础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和临床方剂学三个部分。他主张研究生的培养应分开层次,根据“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硕士生着重学习方剂的配伍方法,留学生、博士生则重点研究方剂的类方。
那些年,周凤梧承担医史、金匮、内科、妇科、中药、方剂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虽任务繁重,但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他自豪地说:“吾以区区坐堂中医,竟能执教于最高学府,欣慰之至。每当见到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奔向祖国‘四化’建设岗位的时候,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师道匠心,知行合一。周凤梧强调“医者父母心”,要求学生“视病如亲”。他自己通过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将医德与医术融为一体,培养了一批批德才俱佳的中医人才。
“前方无路,我们就是要踏出一条路来。”周凤梧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50多年,倾心治学,勤于著述,先后主编和编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中医妇科学》《实用千金方选按》《名老中医之路》等多种中医基础、临床、中药、方剂著作。他晚年整理毕生经验著书立说,公开《中药方剂学》等著作,拒绝将学术成果视为私产。
心中无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凤梧数次发文,呼吁全社会关注中药药品短缺、质量低劣以及临床中药学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在中药采集、切制、炮制、调剂、煎药等各个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的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药材短缺情况等现状,他痛心疾首地逐一阐述,指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无我”精神薪火相承
1997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周凤梧因心脏病溘然辞世,享年85岁。告别仪式这天,济南下了一场雨,家乡临邑大雨,雨水伴着泪水,诉说着绵绵不尽的思念与悲伤。
2022年,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发文成立周凤梧经典名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周凤梧所著图书13种,《实用方剂学》《周凤梧方剂学》和《周凤梧耕耘录》等图书,借阅率依然比较高。学校依托扁鹊书院办有扁鹊班(中医学专业八年制)、华佗班(骨伤五年制)、仓公班(针推八年制)、凤梧班(中药学专业创新人才班),中医学院设立了“周凤梧传承工作室”,立志通过制度性安排与传承,培育“魂术兼备”的现代中医人。“凤梧班”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术导师”的全方位导师制,实施双语教学和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着力为中药学领域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医乃仁术,非仁人仁心者莫为医。周凤梧一生奉献是乐、助人为乐、书画最乐、知足常乐,自封自己的居所为“四乐斋”。他活得纯粹、通透、明白,在他的人生旷野里,坎坷与磨难被乐观和坚韧砸碎,名利与金钱的羁绊被无私无畏、淡利忘己的纯粹击破,书里、眼里、心里,始终以别人的快乐为荣、以患者的笑声为傲,唯独没有自己。
世间任何建筑都可能倒塌,唯独精神大厦筑造在人心之上,高耸于灵魂之巅。愿“无我”的“四乐斋”主人含笑天堂,乐而无忧。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8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