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派文献奏响“集结号”

从历史文化到医籍考证整理,从名医传记到医家临证经验汇集……近期,《齐鲁医派文库》与公众见面。这是一部齐鲁医派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填补了山东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的多项空白。
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论治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很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存在于不同流派之中。比如,“医乃仁术”“精气为本”“以和为贵”等中医药学的经典概念,就与齐鲁医派密切相关。
何为齐鲁医派?近代以来,学术界关注到齐鲁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对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先后提出扁鹊学派、齐派医学等概念。201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参照永嘉医派、新安医学、吴门医派等,首次提出了齐鲁医学流派的概念,并进行考证梳理。
齐鲁医派,起源很早。“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黄帝内经》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在中国医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至4000年之际,用于治病的锥形砭石已流行于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制“尖头器”,据考证是一种砭刺人体穴位祛除病患的医疗工具。平阴朱家桥遗址中,发现长约8厘米的无孔骨针,同样也是针刺所用。山东的很多汉画像石,都有相应内容。
齐鲁医派,名家辈出。扁鹊是脉学的创始者,开创了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即扁鹊学派。淳于意是扁鹊学派的重要医家。王叔和撰《脉经》,定脉诊圭臬。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被誉为“儿科鼻祖”。黄元御创“一气周流”理论,阐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总体而言,齐鲁医派具有崇尚脉学、注重经典、弘扬“儒医”、创新立宗、世家众多等特点。
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注意到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重要性,带领中医医史文献学团队开始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等课题,出版《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医学卷》《争鸣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等著作。2018年,“齐鲁中医药名家理论精华整理传承工程”正式启动,“齐鲁医派研究”得到省政府立项支持,《齐鲁医派文库》应运而生。
《齐鲁医派文库》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指导,王振国任总主编。全书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特色、强化实践”的宗旨,围绕齐鲁医派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现代齐鲁医学流派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等,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了一支高水平人才团队,山东逐渐培育起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领域的学术高地。
《齐鲁医派文库》首批出版7种共12册,分别为《齐鲁医籍丛刊(医经卷)》、《齐鲁医籍丛刊(伤寒卷)》(上、下卷)、《齐鲁名医汇考》(上、中、下卷)、《齐鲁近现代中医药名家传略》(上、下卷)、《齐鲁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辑要》(上、下卷)、《齐鲁优秀中医药人才临床经验集萃》、《齐鲁中药炮制技术辑要》。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环环相扣。
每部著作的成书,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深耕。以《齐鲁中药炮制技术辑要》为例,编写团队奔赴省内各地,实地考察了各级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寻访中药炮制文物和文献,现场访谈老药工和名老中药炮制专家,抢救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用时多年终于完成该书。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齐鲁医派文库》的问世,不仅有助于厘清山东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整理、总结本土特色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还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医药发展历史,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75988?is_rou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