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款药食同源代茶饮技术100万元一次性转让 中医药成果转化如何赢得市场青睐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树中团队研发的25款药食同源代茶饮技术秘密,以10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给山东雷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岐霖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得到“雷奥”授权后,借助专用车间生产制作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迄今为止,25款杯装代茶饮已全部上线“岐霖堂”微信小程序。
在以高新技术争相斗艳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中,25款代茶饮如何能赢得企业青睐?
把中医“搬”进茶杯
7月30日,记者走进山东岐霖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购置的料斗放料设备嗡嗡作响,配比、分装、压膜……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很快,一杯杯包装精美的代茶饮制作完成。特制的纸杯底部,放置着配比完成的各类中药材,再由一层薄薄的防潮滤网隔开,热水倒入,杯中立刻散发出阵阵独特香味。
目光所及,适合季节性养生的“春夏全生饮”、“秋冬全生饮”等,适合睡眠不佳、易感冒、习惯性便秘等特定人群的“枣仁百合饮”、“金菊苏生饮”、“四仁双子饮”,适合教师、歌手、从事体育运动等职业人群的“大海金玉饮”、“运动全生饮”……“一杯代茶饮经得起多次冲泡,能喝一天。”高树中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2023年11月,包括西洋参、黄芪、灵芝、铁皮石斛等在内的9种物质被纳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至今,这份药食同源名单已扩展至106种。
高树中团队抓住药食同源名录扩列契机,在保留药效的前提下,总结研发了包括“三子养亲饮”、“栀子豉饮”2款改良古方和“三花一果饮”、“运动全生饮”等23款创新配方在内的代茶饮系列,每款代茶饮含2到8种药材。“这是把中医从诊室‘搬’进茶杯的尝试,背后是40余年临床经验的沉淀与创新突破。”他表示。
“要让年轻人爱上中药茶,首先得过‘口感关’。”高树中告诉记者,25款代茶饮采用草本复配工艺,与市面上常见单方或简单复配出的产品相比,味道稍苦。很长一段时间,高树中“也不干别的,整日自己试自己喝”,绞尽脑汁进行矫味,还要保证每包15克药材加200毫升水量的配比,一款代茶饮最多要调整上百次,下足了苦功夫。
药材选择更是精益求精。为保证药材质量,高树中和团队逛了多家厂房,一研究就是半天。最终选择的所有药材均采自可追溯生产基地,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严于国家标准。
名校名医名方切入大健康市场
“近几年,超市和便利店货架上,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茶等药食同源的茶饮很常见,但缺乏专业特色。”山东岐霖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永富表示,药食同源市场大,但鱼龙混杂,该公司唯一目标就是凭借“名校名医名方”,切入大健康市场,抢占10元级“精准养生”风口。
《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药食同源茶饮市场规模达到了4.5亿元,预计2028年将超过百亿元。马上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包含药食同源茶饮的植物饮料类目份额实现20%以上的增长。
2024年5月,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2.0”在该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后一度爆火,上线当天即创下24小时下单超115万贴的纪录。药食同源养生产品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配方现代化创新潜力巨大。
记者注意到,“岐霖堂”杯装代茶饮设计十分独特:食品级铝箔内衬确保密封性,高密度防潮滤网实现“药汤分离”,还配上了减震包装。与市面常见的袋式包装相比,杯装似乎高出不少成本。
肖永富介绍:“先做口碑,再谈成本,不能砸了‘名校名医名方’的招牌。”以明星产品“枣仁百合饮”为例,精选的野生酸枣仁每斤成本就在500元左右。
推广调研中,有消费者反映,有些中药叶片易碎,叶片碎渣虽不会随冲泡掉出,但茶汤却无法避免地漂了一层浮沫,影响饮用体验。为此,公司在分拣环节特地增加了一道人工筛粉工序,提升过滤精度。
杯装探路,袋装推广。记者了解到,公司计划于近期换上全自动生产线,并在秋冬旺季进行便携袋装的试点推广,未来还将搭建多电商平台商铺,探索植物饮料成品,并借助“沂山论健”等中医药文化IP进行品牌塑造,让传统中医药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让中医药精准服务现代生活
《关于推进全省中医生活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根据不同体质和亚健康症状,制订推广包含代茶饮等在内的中医健康处方,发展中医药养生新业态。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文化精华所在,我们不做‘万能养生茶’,而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症状提供精准解决方案。”高树中指着产品矩阵图介绍,每款都像开方子一样讲究“对症下茶”。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为中医药食品、餐饮寻求创新之道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25款代茶饮方,能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中赢得企业青睐,正印证了市场对“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供给”的认可。
“中医药成果转化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吃’,要化被动为主动。”高树中直言转化困境。过去,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都静静地躺在实验室里,而市场上真正需要这些技术的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破局关键在机制创新。2024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这个部门做了两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把学校里的专利技术整理成清单,放到省里的科技市场平台上;二是建立“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可直接提出需求,学校组织团队攻关,高效的转化机制下,实验室成果找到产业化出口。仅半年时间,就促成了多项项目合作。
高树中提醒,高校成果转化必须守住质量底线。未来,需要建立特定激励机制,尊重科研人员劳动成果,并通过更专业的集合式平台进一步规范市场。
中药祛斑微针贴片、抗病毒肺炎凝胶贴膏、智能中医脐疗仪……近年来,高树中团队秉承中医药生活化理念,成立了国内首个新材料研究院,搭建了中药微针贴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等,积极推动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创新。
或许,更精准、讲机制、近生活,才是中医药成果转化之路的“正解”。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50807/Articel11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