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本报讯 6月23日,我校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二次会议,领导小组组长孙增良、副组长周丽敏、郭伟星及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学院师资招聘情况汇报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校师资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的情况汇报。各学院认真落实校党委确定的原则,根据各学院学科特点,认真组织面试、试讲、笔试等,严格把关,做到了优中选优。到目前为止,共进师资75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4人,硕士生导师1人,海外留学博士后人员1人。应届毕业生中博士占14.7%,外校毕业生占68%,全国重点院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其中“211”工程院校毕业生占44%。与去年相比,新进师资在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
人事处布置了在全校开展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安排。针对培养目标、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培养周期及考核提出具体要求。
孙增良书记就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没有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整个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就上不去,把我校办成强校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抓师资队伍建设,要在解决教师的资源最大化、结构最优化、水平最高化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资源的最大化。从目前来看,新教师的补充与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数量远远跟不上,学生享受的教师资源存在短缺,这种现状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的长期目标要求不相适应。解决教师资源不足问题,不只是接受应届毕业生一个途径,还要通过招聘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技术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之间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临床学院、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承担教学工作;返聘离退休优秀教师等多种途径。近几年我们正在这样做,今后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教师资源的最大化。
二、结构的最优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要考虑内部结构,一是职称结构,它体现了学科、学院的学术水平,不同的学科,职称设置的比例不同,要按需设岗,竞争聘任。某些学院存在的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要通过吸引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学缘结构,过去师资中,本校培养的教师比例过高,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今后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学缘结构。三是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学院抓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改善,有的教师只满足讲课,这是能力结构的不足,大学的功能是教学和科研,没有科研项目、没有科研成果,能力结构不合理,也就丧失了竞争力。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宽,不能局限于过窄的层面。
三、水平的最高化。一是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机制上扶强扶优。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多学习,多听课,为他们创造条件,尽早参加科研科学研究工作,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教师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研究出创新性成果。
最后孙书记强调,这次会议布置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