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杂志》编委会换届
暨期刊高质量创新发展会议举行





11月1日下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杂志》(以下简称“两刊”)编委会换届暨期刊高质量创新发展会议在我校举行。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国医大师孙光荣、周岱翰、杨震视频致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张昕、山东中医药学会会长孙春玲出席。校党委书记张立祥致辞并给编委会主任、副主任颁发证书。两刊主编、国医大师、学校原校长王新陆教授讲话。两刊副主编、副校长崔亚洲主持开幕式。两刊副主编、学校原副校长王振国教授主持研讨会。附属医院院长邓华亮出席会议。

张立祥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张立祥充分肯定了两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两刊作为学校学术传播的“双翼”,肩负着重要使命。编委会是两刊的智力支持机构,对杂志建设和编辑思路提供智力支持,对杂志的数字化提升和社会化活动提供资源,是各协办单位之间沟通信息、整合资源、拓展项目的平台。希望两刊在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专家办刊,以“智库思维”提升学术品质;坚持特色创新,以“品牌战略”扩大学术影响;坚持平台赋能,以“数字转型”拓展传播效能,推动两刊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孙春玲在讲话中指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杂志》为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服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两刊编委会的成功换届,汇聚了更多的权威专家和学术新锐,为期刊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两刊要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服务中医药发展大局;坚守学术质量生命线,打造特色精品期刊;紧跟时代步伐,推动融合传播;强化规范管理,确保出版合法合规。山东中医药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两刊建设与发展。

张昕指出,编委是一个期刊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希望两刊努力打造“一流的山东名刊”,探索“一流高校特色期刊集约发展道路”,凝聚“一流的学术共同体”,为中医药各类人才提供优秀的展示平台。

王新陆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两刊是学校的重要学术名片。两刊要以编委会成立为契机,锚定高质量创新发展目标,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守学术初心,严把质量关口。二是多维度提升期刊竞争力,实现全方位发展和跨越式提升。三是主动对标学校战略布局,加强对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持。四是推出“国医优才”重点专栏,塑造出新时代的“名老中医之路”。五是强化编辑队伍建设,提升期刊编校和学术质量,提升两刊的学术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




研讨会上,杰出校友、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和山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王学典视频讲话。期刊社社长吴俊玲作了工作汇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任刘森编审,《生物设计与制造》期刊负责人、原《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总编张月红教授等兄弟期刊同仁、新一届编委会常委与委员等专家学者,紧密围绕两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等展开热烈研讨和交流,从多方面多视角为两刊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期刊高质量发展大计。
新一届两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王新陆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孙春玲、王振国、王琳、崔亚洲担任。陈可冀、孙光荣、周岱瀚、杨震、陈维养、陈浩元、王昌恩、王学典、张其成、高树中担任顾问。常务委员包括丁元庆、马晓彤、王舒、邓华亮、付先军、玄振玉、刘存志、刘伟、刘更生、刘森、孙振高、朱姝、齐向华、李刚、李霞、杨洪军、连方、张永清、张伟、陈永君、贾新华、薛一涛22名专家学者。委员包括马宁(美)等68名各学科专家学者。
本届两刊编委会的组建,根据学者化原则、学术影响力原则、学科平衡原则、责任化原则、国际化原则,结合两刊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旨在优化编委会构成,强化期刊学术引领功能,构建“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术梯队,优化学科布局,实现中医基础理论、临床研究、中药学、针灸推拿等核心学科全覆盖,并聘请国际知名中医药专家担任委员,强化国际学术交流。编委会由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构成,全部委员均由各学科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组成,既加强两刊办刊的学术权威性,更充分体现出学科的代表性。
两刊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学校党委办公室、科研处负责人、期刊社全体工作人员9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