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文化“两创”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专题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进一步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10月30日,文化“两创”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专题研讨会在我校举办。研讨会紧扣文化“两创”时代要求,围绕“传承与活化”“融合与协同”“传播与触达”“跨界与出海”等核心议题,邀请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位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和访谈对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宗杰,省社科联秘书长阎亚男,济南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莉等出席活动。校党委书记张立祥出席并讲话,副校长崔亚洲主持主旨报告。

张立祥在致辞中表示,举办文化“两创”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专题研讨会,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各位专家一起,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一是坚守“传承”之基,让中医药文化根脉永续;二是激发“创新”之力,让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三是凝聚“协同”之势,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我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投身文化“两创”实践,努力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旭东聚焦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认为需回顾学科发展历史,明确知识构成与改造方向。梳理了中医药发展关键节点:从早期经验积累、辨病论治,到宋代理学引入后形成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核心,再到明清技术化发展及近现代融合挑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龙马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付科从“两个结合”视角切入,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解放,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其理念技术随时代发展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银泉以文化“两创”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精准国际传播助力全球治理为题,突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元素。提出需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精准传播、培养融通中医药与外语的人才,推动中医药融入全球治理。

我校原副校长、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提出儒学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构建有全面塑造作用,从汉代独尊儒术到宋代理学引入,奠定中医药的伦理属性、学术谱系与治学方法。指出儒学与中医药的交互研究,可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思想资源,也助力儒学“两创”进一步发展。

访谈式对话环节,王振国教授召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马晓彤,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旺,我校健康学院院长林翠霞,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成无己纪念馆馆长袁恒勇,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我校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咏梅教授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医生活化”主题进行大会对话。
马晓彤认为,中国文化包括雅的学术与俗的生活两个方面,前者为国学,后者为民俗。国学有探索规律的自然国学与把握价值的人文国学。自然国学为中医提供了学理的保护带,避免其异化,从而促进中医按照其自身规律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程旺提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兼具治理、教化、生活智慧,应跳出医学领域挖掘价值。林翠霞介绍了山东推进中医药生活化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体系、打造传播矩阵、覆盖社区与全国辐射。阐述中医药生活化覆盖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核心是“防大于治”理念。袁恒勇以当地医学名家为文化符号,通过收集典籍、开展义诊体验、推广药食同源产品等,推动中医药落地基层。提出各地应依托本土医学特色,破除壁垒,让中医药走进社区与群众生活。宋咏梅强调中医药古籍是生活化的根基,古籍研究需拓展视角、创新方法,实现“顶天立地”,传承文化与服务需求结合。

圆桌会议环节,在前期征集到的120余篇论文中,评选出2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圆桌对话。现场交流氛围浓厚,与会代表围绕论文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既有理论层面的思辨,也有实践经验的分享,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注入了青春智慧与活力。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汇聚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智慧力量,更搭建了学术交流、实践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中医药文化在文化“两创”的时代浪潮中,为增进人民健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医院管理处)、科研处、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卫生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健康学院、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负责人,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