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日期:2025-07-10 来源:党委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阅读: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7月10日上午,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中医药学术泰斗、行业翘楚齐聚济宁。围绕“和的追求•中医之美”主题展开研讨,共论岐黄、共话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济宁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学校党委书记张立祥、校长李可建等出席论坛。张立祥主持开幕式。

张立祥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委、省政府,济宁市对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张立祥指出,学校在实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上亮点纷呈。总书记亲自过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计划项目《中华医藏》学术办公室挂靠学校,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唯一的中医药特色疗法评价推广中心先后落户学校。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主榜第170名,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新的征程上,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满足群众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新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叫响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在中医药强省建设上当先锋、做表率,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中医药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我校原校长高树中主持“天人合一•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主旨报告环节,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国医大师、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新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所教授杜冠华做论坛主旨报告。


学校校长李可建主持专题访谈“守中致和•中医药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构建”分论坛,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岐黄学者、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高等研究院院长刘红宁,《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陶晓华作主题分享。岐黄学者、我校原副校长王振国主持专题访谈“和而不同•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对话与跨界创新”分论坛,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小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上海国民实业集团董事长戴卫东,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副校长康谷•詹姆斯•比乌(Kungu James Biu), 巴西中医学院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执行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海金斯(Reginaldo de Carvalho Silva Filho) 作主题分享。

与会专家认为,应当关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从医之道,“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阴阳调和”的思维方式,“道法自然、药取天然、天人合一、心身共养 ”的系统观念,“济世救人、以人为本、崇德厚生”的价值理念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具有高度契合性。弘扬中医药文化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转换。

与会专家指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医药文化的弘扬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的翻版,而是立足本土的实践。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知识体系,其现代化路径可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模式的范例。

与会专家提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让“千年智慧”与“现代需求”对话。通过科技突破守住根脉、产业升级焕发活力、制度创新打破桎梏,中医药不仅能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独特的文明范式。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智慧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赋能,突破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构建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体系,构造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医疗、康养一体化的产业带。

与会专家呼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跨界传播,本质是推动古老智慧的现代表达和专业知识的大众转化。通过创意破圈、科技赋能、产业协同,既能吸引Z世代关注,又能推动中医药从“文化遗产”升级为“生活时尚”,最终实现全球健康话语体系的重塑。推动中外医学交流,本质是一部文明共生史。在基因编辑与老龄化并存的21世纪,中外医学的深度交融将继续为人类文明提供“把脉时代”的智慧处方。

五载耕耘,尼山世界中医药文化论坛始终秉持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宗旨,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命题,积极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日益发展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医药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