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中式守护神开辟“心时代”——记我校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李运伦
作者:袁月松 日期:2024-12-16 来源: 阅读:

中式守护神 开辟“心时代”

——记我校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李运伦

李运伦简介: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兼任国家高水平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其余省部级项目16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发布诊疗指南/专家共识1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创“心”医药研发问鼎科研苍穹

2017年,李运伦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面对实验仪器缺少、人员配备不齐的情况,李运伦一点一滴为团队增砖加瓦,不断引进科研人才,打造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团队。当初学校和李运伦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在一个五年周期内,至少拿一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一定量的课题,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李运伦带领团队艰苦攻坚,致力破解高血压防治难题,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于2022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申报课题到结题,最后发表学术文章,其实论文是一个载体。”李运伦说。近十年来,李运伦一直致力于研究性实验,从一开始4分以下的文章,到现在6-10分的文章,实现了从小分变高分的跨越。李运伦携领团队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围绕高血压病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建设了高血压研究平台,集循证医学、生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在高血压病中医病机理论、生物学机制和诊疗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全链条研究,取得了重要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科研攻关如同不断“打怪升级”。2007,李运伦拿到了一份关于平肝方药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代谢机制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然而对代谢组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受温度影响,在分离分析血样时始终得不到合适的峰值数据,有人建议要用低温的形式来干燥,在仪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李运伦翻阅文献,请教专业人员,利用其他团队的空闲时间去实验室进行实验。旧的问题仍未解决,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李运伦不断奔波咨询,最终在山东大学一名博士后专家处找到了答案。也是在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李运伦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团队,掌握核心技术。

服务心病患者“医”心“卫”民济世

1986年,李运伦求学于山东中医药大学,1994年分配到中医内科学专业任教,“今年是我到学校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了”,李运伦感慨到。在其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持年教授、高云教授的影响下,李运伦不仅专于方剂基础,更强化了自己临床诊疗经验,留校工作后,自己躬耕教坛的同时还精研临床之路。1998年,李运伦在跟随丁书文教授攻读博士期间,一直在临证抄方,帮助整理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饮酒与血栓形成》的临床材料,奠定了大医精诚的为医风范。

作为心脏的“中式守护神”,李运伦还担任着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在临床实践中目睹了疾病的残酷与治疗的局限,这些亲身经历激发了其深入研究的决心,这份初心不仅是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更是对减轻患者病痛、改善医疗条件的深切愿望。“临床和科研是内在关联的,课题来源于实践,这就是二者相结合的魅力。”李运伦说到。李运伦在心血管病诊断治疗上坚持中医特色的“理法方药”,同时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的手段来研究中医,提高临床疗效,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面对高血压病防治的需求,李运伦带领团队精耕不辍,牵头研制发布《1级高血压中医专家共识》、《2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标准,构建高血压中医诊疗“标杆”,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中医药特色解决方案,贡献中医药智慧。团队研究形成的高血压阳气亢逆理法方药知识体系在国内27家三级甲等医院和266家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广泛应用,累积培训基层医生1703名,覆盖社区1863136人,临床疗效卓越,社会效益显著,对我国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教学改革践行育才初“心”

攀险峰万仞,育桃李万千。谈起育人工作,李运伦的眼里闪烁着光芒,“我是一名大学教师,我希望自己做的这些工作能让学生有一些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最终奉献社会。

2003年,李运伦成为《中医临床实验设计》课程负责人,面对新的教学改革,“不能畏难,必须得有人开这个头!”李运伦与教学团队一起,于2015年开设《临床科研方法》课程,将临床和科研系统融入课程教学,长期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通过学术沙龙提升学生的科研方法水平。

云程发轫,熹微前路。“山中医是我的母校,面对学生,我既有作为老师的责任,也有身为师兄的情怀,我希望能帮助他们的成长,再忙再难也要坚持。”为方便学生进行科研,李运伦把自己校园内住房子免费提供给做实验的研究生居住,直到现在,房子里换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是师生心中的灯火依然温暖长明。

在实验室设备相对匮乏时,李运伦自费购买“小”仪器供学生使用,2011级博士杨雯晴说到,“老师帮助我规划了清晰的道路,在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上,老师总会指导我前进,2018年,我拿到了第一份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截至目前,李运伦与团队成功申报科研基金近20项,李运伦先后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师等荣誉。

李运伦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于科研、医疗以及教育,生活朴素,工作忙碌,谈起自己爱好,李运伦调侃说“爱好就是读读史书和爬爬山”。守育人初心,潜心教学;入科研领域,攻坚克难。医者,师者,科研工作者,李运伦将这几个标签内化于心,坚持从“心”出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