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中西合璧学贵专精 科教并进至意深心———记青年岐黄学者李霞
作者:魏然 褚楚 日期:2024-06-16 来源: 阅读:

中西合璧学贵专精 科教并进至意深心———记青年岐黄学者李霞

李霞,女,1979年7月生,山东东营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年岐黄学者。现任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任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殖发育分化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MolecularandCellularEndocrinology、Alternative&IntegrativeMedicine、European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yandReproductiveBiology、PeerJ.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从事中医药免疫调控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1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4部。2015年获“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16年获得“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称号,2016年10月获得山东省直机关“最美青年”荣誉称号;2017年3月获得山东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18年获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度过整整11年学习时光之后,李霞作为学校优秀博士毕业生,作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由临床工作转入实验室开展基础医学研究。亲朋好友们对此很是不解:“你专业成绩那么好,研究生时又跟着名医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为什么不去医院治病救人。”李霞总是微笑着说出心中想法:“做科研一样可以治病救人。”

以信念引导行动,笃行不辍

在中医妇产科临床实习过程中,李霞见过多年未孕的女性在中医调理下成功怀孕、喜极而泣;也见过反复流产的病人历经各种各种的检查依然对病因毫无头绪,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痛哭。她仰慕知名老中医在谈笑风生间就为患者祛病除疴,也体会过年轻医师在病人期望的眼神中紧张拘束地解释。她知道社会上对中医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有的奉为神明,有的质疑问难,多是因为传统中医以经验医学为主。与西医药理学相比,中医药具体治疗机制不明、疗效基础不清,虽然得益于“一人一方”的精准应用,但也受制于“千人千方”的复杂多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由此,李霞暗下决心,决定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深入探索,尝试应用前沿科技去诠释传统中医药治疗机制与疗效物质基础。

入职后不久,恰逢世卫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最后通过的《北京宣言》,指出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由此,李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兼取两长的融合医学思想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了坚定思想信念引导,李霞在工作中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工作中全面学习科研理论和方法、在下班后去高校“偷学”基础科目、在家里还不忘自学西医教材。在科研道路的起始阶段,李霞克服从临床转科研、从中医转西医所面临的重重困难,迅速成长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中成绩璀璨的青年人才。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一系列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如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李霞在自己的科研事业上一路拼搏,硕果累累。如今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李霞不仅要求自己,也带领全院科研人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以创新保障传承,学贵专精

中医妇科学是李霞在博士期间的专业,免疫学是她初入科研道路的起点。在山东大学免疫系完成博士后训练后,李霞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来到美国著名的得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CancerCenter免疫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经过两个学科之间多年的融汇交流,李霞将中医药与免疫学有机融合,借助现代免疫学飞速发展的理论和前沿研究技术,阐释中医药的关键作用机制及疗效物质基础,主要研究方向领域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殖免疫中药靶向调控:重点围绕肾虚冲任不固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反复胚胎植入失败等疾病。从RNA修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角度,探讨免疫学发病机制及中药靶向干预,结合生物信息学及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及化学荧光成像技术,筛选母胎免疫调控的关键活性成分并优化其组方配伍。

二、中医药肿瘤免疫调控:重点关注卵巢癌、乳腺癌、肿瘤微免疫环境及放化疗耐药免疫机制,进行抗肿瘤中药单体成分筛选及化学修饰;肿瘤相关活性物质的精准识别检测及靶向免疫治疗的动态监测和基于中医药分子作用机制的新型免疫防御治疗系统的研究。

三、中医药抗炎症损伤:依托“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重大疾病防治需求,以“国医大师”尚德俊学术思想为抓手,通过中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阐释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盆腔炎、血管炎症损伤、心肺血管疾病等炎症损伤性疾病的关键机制,进一步创新发展学科理论体系。

三个方面内容相互交联,又各有不同。李霞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深耕不辍。在她的眼中,每分每秒都是粒粒宝贵的金沙,一点也不能浪费。只要一睁开眼,她的头脑就开始高速运转,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内容。专业文献要看,跟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热门前沿内容;学术会议要听,积极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启发新思;学院的行政事务也不能落下,独木不成林,她深知团结共进的重要性。时间长了,李霞已经熟练掌握了文献随身携带、会议视频播放、指令车载播放等技巧,充分利用时间、一刻也不倦怠。

以基础指导临床,学以致用

科研工作不能只在瓶瓶罐罐中自娱自乐,李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是要将科研成果化为实效,服务于人民健康。她从发挥中医药在免疫调控中的独特优势出发,针对生殖系统、肿瘤、炎症等重大疾病开展中药调控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等理论基础与药理基础研究,打通了成果转化的衔接点。目前,李霞的研究成果已较好地应用于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用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药对增强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阐明有关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应用成果包括:补肾固冲法在治疗妊娠早期反复自然流产中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产生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筛选天然免疫调节剂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多肽或抗体靶向药物研发,与宏济堂药业、鲁南制药等公司开展紧密合作;中医药抗炎症损伤研究方面参与获得医疗机构制剂1项,研究成果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等七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李霞不满足于现状,她的下一步目标是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转化规章制度,加强成果市场化运营管理,进一步提升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开放课题申请,鼓励科研人员在产学研教深度融合中创造社会价值,体现综合服务作用。

以科研启发教学,手有余香

“你能吃苦吗?”这句话是李霞在面试每一位研究生时的必出题目,可即使是最坚定回答“能”的同学还是震惊于进入实验室之后李老师的严格培训。多长时间学会实验、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单独操作、操作中有没有什么疏忽、困难,项目内容如何确定、实验结果如何分析……李霞默默地关注着每一名研究生的成长,跟进每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灵活调整培养方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个完美的数据、一篇篇热情的收稿信、一张张国家奖学金的奖状……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掌握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科研思维和过硬实验技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李霞和她的研究团队,以敏锐的视角,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在中医药免疫调控关键机制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认可。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李霞和她的中医药免疫调控团队将永葆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努力奋斗,为“健康中国”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