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之声 >> 正文
【人民网】中医经典传承创新“山东模式”
作者:张昕 日期:2018-12-13 来源:人民网 阅读:

 中医经典传承创新“山东模式”

    清晨,温暖的阳光照进病房楼道,几位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带领20多位住院患者,伴随着平缓悠扬的音乐习练八段锦,宁静舒展地做着每个动作……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病房的一个场景。 

    去年12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设中医经典科,以经典和经方为基础,运用中医特色综合治疗疑难病慢性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患者慕名求诊。截至今年11月底,门诊量逾万人次。 

能中不西,全面采用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经典科,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药特色鲜明的中医综合临床科室。 

    中医经典科目前接诊的很多是疑难杂症或者多种慢性疾病集于一身的患者。相对于中医院的其他科室,中医经典科更强调发挥传统中医优势,回归中医思维对临床的指导,倡导应用经方与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诊治,保证中医100%参与治疗,实现医疗行为“能中不西”,即对大多数门诊病人以及不愿意用西药的病人尽量以中医中药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住院病人,除已经长期使用的西药之外,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医传统诊疗方法诊治疑难病、慢性病。 

    今年10月初,89岁的石大爷因右侧股骨颈骨折,在全麻状态下做了右股骨头置换手术。老人手术很顺利,但术后出现了谵妄,语言错乱,躁动不宁,晚上无法入眠,全家人束手无策,经熟人推荐到中医经典科。术中术后的大量消耗,令老人口唇干裂,面容憔悴,心脏状况也一度不容乐观。中医经典科主任丁元庆望闻问切后,只开了安宫牛黄丸。老人服药后,谵妄的状态明显好转,当晚就能睡着了。家里人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科室来再三感谢。

    除了纯中药的使用,科室开设的治疗办法还包括针刺疗法、灸法、耳穴、拔罐、刮痧、药物贴敷、小儿推拿、药物熏洗等。 

    “我们科要求每个医生都是多面手,每个科室成员都要掌握一两种中医治疗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病情,有选择地加以综合应用。”经典科副主任杨军说。 

    在病房里,医护人员经常向患者开展科普教育,让患者更了解中医,更热爱中医。每天早上查房前,医护人员还会带领患者在走廊里习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犹如一个辨证鲜明的治疗方案,成为一种特殊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方法。“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中医音乐疗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中医特色诊疗环境。”杨军介绍说。

创办研究所,实现经典和临床双促进 

    “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模式的迫切渴望,对治愈长期困扰身心的疑难病慢性病的迫切期待,是医院建立中医经典科的初衷,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矢志不移的初心。” 丁元庆说,“我们希望以中医经典科为平台,以疑难病慢性病为重点,以经典和经方为基础,采用中医特色综合治疗,在治疗疑难病慢性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和建立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的‘山东模式’”。 

    “山东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经典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搭建起经典与临床双促进的平台,实现“以经典促进临床疗效,用临床效果支撑经典研究”。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2018910日,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在中医经典科揭牌。 

    被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一的李克绍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齐鲁李氏伤寒创始人,在海内外中医药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丁元庆教授的恩师。

    在研究所的筹划和成立中,医院乃至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注。李克绍先生的子女李树沛老师不仅授权研究所使用李老姓名,还无偿捐赠李老的著作、文集,以及李老手稿等珍贵资料。 

    丁元庆是首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他长期从事《伤寒论》研究,有着30余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经历。

    中医经典科成立后,丁元庆张安玲教授夫妇创办15年的以开展中医经典研究为主旨的“丽东书院”也搬到了门诊上,即使平时门诊和病房再忙,团队的所有人员依然每周四晚上集体学习《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读医随笔》《重庆堂随笔》等。

    “经典科建立以来,每次门诊前,医生和研究生都要背诵《伤寒论》10条原文,丁元庆主任再结合临床进行系统讲解,到7月底,《伤寒论》原文已全部讲完了。病房开诊后,张安玲教授开始为大家讲授《黄帝内经》,也要求医生和研究生背诵《内经》原文。”经典科副主任医师刘春梅说,“‘读书明理,临证求真’,我们科的原则就是,全科人员不论年资、不论医护,都要学经典,用经典。” 

    根据教学研究计划,经典科目前正在讲解《黄帝内经》与《中医脑病学》,护理人员则由住培研究生讲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1110,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教育基地、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共同主办的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出版四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山东济南成功召开。李克绍伤寒论学派的弟子们汇报了研究《伤寒论》及运用《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的经验与创新成果,展示了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热烈场景。

攻坚克难,坚持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方向

    疑难病、慢性病是当代临床的难题。中医经典科将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作为工作中心和重心,发挥已有的治疗中医脑病、血管病优势,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理论研究与适宜方法的挖掘,力图将治疗疑难病症的优势打造成为科室的特色,满足患者需求。 

    经典科现有医护人员17人,其中医生8人,根据现有医生专业,科室主要诊疗范围包括中医脑病、内科疑难病、慢性难治性疾病,如中风、痿证、各类头痛、眩晕、各类精神障碍、儿童抽动症、多动症等;内科病证、杂症,包括各种发热、哮喘、腹泻、复发性口疮,以及周围血管病。此外,还涉及血脉病、消渴、癌症、肥胖、息阻(慢阻肺)、皮肤病、等慢性病预防以及养生指导。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科室鼓励医生在疑难病症因脉治的环节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重点强调个体化差异、个性化诊疗,“先看人、后看病,”一切以群众健康为中心,一切为群众健康服务。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类慢性病。门诊上就遇到不少这样的病例。年逾八旬的张大爷3年前丧偶独居,近1年来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疲乏、精神差、体重下降,并伴夜间幻听、幻视,在省精神卫生中心诊治后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始终不见好转。今年9月初,子女陪同老人来到经典科找丁元庆教授诊治。老人首诊时形体瘦削,步履蹒跚,言语迟缓,神色呆滞。考虑其年高体衰,久病消耗,加之受丧偶打击,身心疲惫,丁元庆诊断为“虚劳、肌极”“肌肉衰减综合征”,并建议住院。经过近半月的中医中药综合治疗,加上病房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照,老人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身体状况稳步改善,体重也增加了一斤多。“中医真是太神了,太谢谢丁主任了!” 出院时,张大爷的女儿拉着医护人员的手一个劲地说。 

    “以中医经典为基础,做好疑难病临床,服务社会;以临床为导向,加强经典研究,争取有所创新;选准方向,适时开展经典研究与教学,出疗效、出成果、出人才,这就是我们中医经典科的最终目标。”丁元庆说,“我们将秉持初心,以最大努力,实现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信任与喜爱,达到‘近者悦、远者爱’的良性循环目标,为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张昕)

    http://sd.people.com.cn/n2/2018/1210/c386909-32389113.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