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新闻纵深】系统中医学:文化“两创”的医学实践
近日,文化“两创”视域下的系统中医学恳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深入研讨系统中医学原理,推动理论创新与临床价值转化——
近日,“再认识·再创新:文化‘两创’视域下的系统中医学恳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祝世讷所开创的系统中医学,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例进行了深入研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并致辞,山东省副省长陈平主持。
会上,与会专家深入剖析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内核,认为其不仅是“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在医学领域的生动落地,更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催生的创新成果,而祝世讷生前所提出的中医学基本原理——系统思维原理、以人为本原理、超解剖原理、辨证论治原理、生态调理原理、中药方剂原理、阴阳原理,正是支撑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骨架,为中医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六个必须坚持”来看,系统中医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始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提出,系统中医学蕴含“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这与“以人为本原理”深度呼应——该原理强调医学的核心是“人”而非“病”,主张从生命整体出发关注健康,而非局限于局部病变。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系统中医学堪称“六个必须坚持”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实证样本”与“鲜活教案”。
与会专家同时提出,系统中医学并非简单地将系统科学概念套用于中医理论,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一理论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为哲学基石,以当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武器,深入剖析和整合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与文化智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表示,系统中医学成功地将中医整体观、辩证观等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提升至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高度,使其表述更加精准、逻辑更加严密、体系更加完备。而这一探索,生动诠释了“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要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
为推动系统中医学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雷表示,在未来可以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平台,提出并破解中医药复杂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
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解决中医现代化的痛点,更构建了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马淑然提出,基于中医学基本原理,系统中医学实现了三大突破:其一,通过“系统思维原理”与系统生物学结合,用代谢图谱直观展示中药调理气血的效果,让疗效可测量;其二,依托“中药方剂原理”与网络药理学,解析复方作用机制,让中药奥秘可理解;其三,借助“辨证论治原理”与人工智能,传承名医经验,让中医知识可复制。这些突破,让中医学不再是“经验医学”,而是具备科学范式的现代学科,为中国自主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与会专家也从文化“两创”的视域审视系统中医学,认为其为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践路径与学理阐释。而系统中医学之所以能成为文化“两创”的标杆,核心在于其以中医系统论原理(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为支撑,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石,深深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代经典,而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与模型,对这些根本性的文化理念进行了深度梳理与科学重构。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王学典表示,系统中医学提出的“元整体原理”与“非加和原理”,深刻揭示了人体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功能远超越各部分之和的哲学内涵,这恰恰是中华文化整体思维在生命科学中的精确表达。
在实现传统医学理论的现代学术转型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系统中医学研究院院长陈云表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转”与“创”。祝世讷及其团队,历时四十余载,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系统化梳理与理论升华,提炼出“七大原理”等核心理论构件,初步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工作,本质上是用当代学术语言完成了对中医药文化在哲学层面和系统科学层面的“新阐释”与“新表达”。它使中医从一种基于经验的、带有浓厚朴素哲学色彩的医学体系,转向为一种概念清晰、逻辑自洽、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严谨科学体系。这种“转译”与“重构”,不是消解中医的特色,而是使其精髓更易被当代社会乃至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典范之作。
系统中医学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构建起重塑生命认知、培育健康心态的新型文化社会学,优化社会文化生态;更体现在架构中医现代化理论,联通自然科学与西方医学,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而这一切的核心,正是系统中医学原理对“两创”医学创新的推动作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郭义通过比较研究指出,系统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的复杂网络研究思路高度契合;中医的“辨证论治”与系统生物学的个体化医疗目标一致;“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测性、预防性医疗理念相通。
基于这些共识,与会专家建议,应大力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等现代科技手段,聚焦构建“系统生物学解析病理+系统中医学制定方案”的诊疗新模式,推动从“对症治疗”到“系统调理”的医学范式升级。
祝世讷生前提出,“系统思维原理”确立“生命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范式,“阴阳原理”阐释为系统动态平衡,这些创新让中医理论具备了与现代科学对话的能力,填补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的理论鸿沟;从“转”的维度看,系统中医学原理将传统中医的“经验型”实践转化为“科学型”体系。
“系统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为解决还原论科学的局限性提供了思路,其研究成果正被纳入现代医学研究范畴,推动科学范式的创新。”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教授甄橙说,在联通现代科学与西方医学方面,系统中医学原理发挥着“两创”桥梁作用,推动医学创新融合。
本次会议系统梳理了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实践与使命,与会专家通过跨学科的智慧碰撞,充分论证了系统中医学作为“两个结合”生动实证、文化“两创”优秀案例、自主知识体系重要构成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引领力量的重大价值。
会议由人民网、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
https://mp.weixin.qq.com/s/eThwDk90r-9hFXiKu0O9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