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与滨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与“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附属医院开展中医药夜市便民服务活动

学校4位专家获2023年省科技进步奖

学校3个项目获省科技厅“先投后股”扶持资助项目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充分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注重多方联动,积极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学校朋友圈不断扩容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多方联动,积极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和医院等加强联系,密切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与济南市、青岛市、泰安市、临沂市、德州市等签订合作协议,与澳门科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药学科学院等院校签订校校、校院合作协议,与环球医疗、历城控股、宏济堂、荣昌制药、鲁南制药、建邦集团、福瑞达医药、扬子江药业、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济南市共建的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已建成投入使用,致力于打造中药质量研究、中药新药及其系列产品研发领域国际合作中心;与青岛市共建的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海洋中药研究院、附属青岛医院,则致力于打造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先进的医疗服务基地。
2024年,为进一步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专班”,组织开展“十六地市暑期调研活动”,深入剖析山东省中医药行业的实际状况,为优化医养健康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促进校地校企合作,拓宽大学生的实践就业渠道。通过此项活动,学校与日照市、滨州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昌邑市、沂水县、广东固生堂中医集团等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通用环球医疗集团、以岭药业、东阿阿胶等达成实质合作意向。学校作为主办单位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济宁市联合举办第四届尼山世界中医药文化论坛,与济南市共同举办“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周活动,与泰安市联合举办第四届“泰山中医药文化节”暨第七届“泰山论灸”学术活动,与潍坊市、临朐县举办第二届“沂山论健·中医药与大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与潍坊市、昌邑市共同举办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暨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山东站)活动……学校合作朋友圈进一步拓展,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注重开放办学,积极拓展港澳台及国际合作资源,国际化办学水平有效提升
目前,学校与世界上近200所高等教育、医疗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世界针联对外交往工作委员会以及世界中联中医外治、脉象、抗病毒等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中西医结合眼视光与近视防控国际合作基地”、山东-肯尼亚传统医药合作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国际合作平台。与40余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医疗科研院所开展双向交流,与美国俄勒冈太平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韩国国立忠北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8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开展交流合作。
山东中医药大学将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中医药向东南亚、美洲、非洲国家传播,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院部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依托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世界针联对外交往工作委员会等高层次学术平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和中医药对外推广活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山东—肯尼亚传统医药合作中心等平台,开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科技研发、标准研制、文化交流等合作,建设省部级以上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将完善沟通机制,深化与台港澳地区相关高校的务实交流合作。坚持“中外融合、趋同管理、注重传承、特色发展”育人格局,打造“留学山中医”教育品牌,推动国际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注重附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学校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高度重视附属医院建设,现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眼科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教学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考核中连续5年获A+等级,现开放床位3000余张,年门诊量300余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0余万人次。医院切实发挥区域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托管有长清区大学城医院,多次承担新疆、青海、陕西、贵州和省内城乡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圆满完成驰援鄂沪、院内防控、省内指导、国际援助等应急任务,参与重要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医院现有医联体成员单位达到57家,医疗集团单位116家,组建专科联盟32个,是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工作10个集群和243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单位的牵头单位,筹备建设山东省中医医联体,组建了国家及区域专科联盟6个。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1904年,是山东省首批、济南市第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山东省首家省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牵头成立山东省中医治未病联盟,获批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现实际开放床位1728张。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的办院方向,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专业发展格局,确立了医院的特色品牌和服务优势。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山东省七部门联合以该医院为基础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标杆。医院现开放床位200张,年手术量逾2万台次,医院成立的14个专业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眼科常见和疑难性眼病的防治、协助政府完成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对口支援帮扶、防盲网络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上成绩突出。医院热心慈善防盲和扶贫助残等社会公益事业,20多年累计免费开展复明手术逾6万例,累计服务群众逾200万次,减免医疗费用1.5亿元。
注重改革创新,深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立项建设19支科研创新团队和42支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出台《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实施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聘用制、团队考核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等系列改革举措,有组织科研能力持续加强。为落实“破五唯”政策要求,深化科研评价改革,从“质量、贡献、绩效”三个维度开展青创团队代表性成果评价工作,引导、培育、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建设周期内,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项,新增省级平台11个,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4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JCR1/2区文章121篇,产出ESI高被引论文4篇。2位教授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7人获评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称号。
学校聚焦“四个面向”,开展高水平创新项目研究。围绕中医药重大理论问题及转化应用,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优势,依托中医医史文献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及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级平台,充分发挥道地药材资源研究以及中医脉诊、正骨手法等特色诊疗技术优势,推进中医药与前沿技术交叉创新,同时针对近视眼防控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开展从理论创新、辨证诊疗到方药研制全链条系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10余项。2021年以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突破并稳定在30项以上,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及级别不断提高。通过学校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布局,逐步构建涉及中医药产业开发、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设备研发、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系统化科研体系。
学校聚力“四链”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科研平台。布局建设省部级以上平台46个,以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领“传承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建设“交叉创新平台”,整合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鲁澳中医药创业研究院等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构建3个基础研究特色平台集群。建设1个省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临床运用的全链条科研模式,形成中医药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科研新生态。在前期团队和平台建设基础上,与学科建设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学科、团队、平台”三位一体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学校积极组织申报,获批2个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1个黄河流域跨区域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成立黄河三角洲中医药研究院,立项省高等学校黄河三角洲药用资源创新团队。从数据开放、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团队培育全方位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为“四链”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务实高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横向合作和成果转化取得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首先从管理体系改革入手,构建了以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系。2022年11月,学校成功入选山东省科技厅“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学校坚持问题导向,联合山东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药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权等方面的长效工作机制。三年内,学校4次修订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制定《山东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山东中医药大学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有效提升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
为切实发挥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科技资金股权改革向纵深推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撬动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聚集,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第二批省科技股权投资项目的申报工作,此次申报工作首次针对高校院所项目团队开展“先投后股”形式的财政扶持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杨勇等申报的创新中药“柴桂解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邪犯少阳,营卫失和证)Ⅱ期临床研究、王厚伟等申报的“体外培育牛黄”、陈云等申报的智能艾灸系统数据库及智能艾灸机器人研发项目三个项目通过项目评审,共获得支持资金1400万元。至此,山东中医药大学2024年横向科研事业收入近2800万元。通过“先投后股”创新模式,学校成功将科研成果与资本市场力量相结合,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新路径。这一举措不仅为科研团队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机制,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12月16日,学校李运伦教授团队1.1类中药新药“藤参降压颗粒”,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Ⅱ期临床试验批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再添亮绩。
今后,山东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对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努力把教育教学优势、科学研究优势、文化传播优势、医疗服务优势转化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在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http://app.lhwww.com.cn/dzb/11996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