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政育人新形态 赋能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张玉龙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态,培育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中医药人才,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调和阴阳、动态平衡、仁爱济世、辨证论治等思想观念,是宝贵的思政育人资源。中医药院校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坚持守正创新,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育人实践。一是“固根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以中医药文化为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德润于心”与“以文化人”的有机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不断丰富多元化思政育人载体,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药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二是“续血脉”,创新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实践形态,以中医药院校丰富的校史资源为基础,以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开展“儒医精神”“红医精神”教育,赓续“医者仁心”的担当精神,淬炼“大医精诚”的职业素养,践行“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培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三是“走出去”,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实践场域,引领青年学生围绕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到基层、到西部、到偏远贫困地区,进社区、进医院、进企业等,让青年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坚持守正创新,拓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大思政路径
中医药院校要坚持“四个面向”,着眼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优化高素质、紧缺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布局,重点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是围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育人理念,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专业技能提升与道德品质涵养协同、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整体上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持续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为“催化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协同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道德淬炼,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三是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中医药学科优势,广泛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步伐,培养更多“当代名医”“当代扁鹊”“大国工匠”,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坚持数字赋能,推动协同创新大思政方式变革
构建思政育人新形态,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善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个“变量”,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一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特质、心理特点等,精准分析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构建各类青年学生群体画像,为思政育人分类管理、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奠定扎实数据科学基础。二是利用各类人工智能工具,教育引领学生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全衔接、线上与线下软联通,实现释疑解惑快、准、稳。三是运用好虚拟仿真等技术和资源,创设更多思政育人工作场景,将中医药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延伸到医疗机构、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红色革命博物馆、红医主题纪念馆、党史馆等,打造“云参观”“云课堂”,开展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思政育人。四要将可感触、可视化的中医药院校文化资源、思政育人理论资源与社会发展中生动鲜活的实践素材引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让思政育人的理论“活”起来、人物“亲”起来、资源“动”起来。
新征程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构建起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态,赋能思政育人工作实现变革式、增量式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真正为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创新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