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儒学促进古代医学考试制度“规范化”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报社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点击数:   日期:2017-12-05   字体:【
儒学促进古代医学考试制度“规范化”

    科举制度是自隋到清长达1300年间,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是儒者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理想的重要途径。中医常常讲学术的师承,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国家层面的医学人才培养与考试也是非常成体系的,这主要是受儒学特别是科举考试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索。
   儒学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一个顶峰。宋代,继承了隋唐两代人科举考试的制度,比隋唐更加严格、规范,医学考试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名言,也是宋人对医学认识与态度的重要标志。范仲淹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奏仁宗,对医生考试提出了很详细的建议。
   从宋代的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太医局诸科程文》看,宋代已经有了非常系统的命题和考试制度。嘉祐五年起,增加《神农本草经》作为考试内容,占十道中的二至三道之多,且规定如全答不出,即使其他科目再好也不予录取。这说明光有医学理论还不行,还要通《本草》,识药物,通药性,方才允许行医,才能提拔重用。
    各科考试中还要考各自专科内容,太医局提出,眼科等小科所考科目,较之大小方脉等少,相对较易,为保证公平录取,要提高合格标准,要求十道必须答对七道,才算合格。
    宋徽宗崇宁年间“医学”的设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奉圣旨议设医学的过程。“所有医工,未有奖进之法,盖其流品不高,士人所耻,故无高识清流习尚其事。今欲别置医学,教养上医。” 因此,设立“医学”,与太学等同级并列,共同从属于国家最高学政机构国子监,大大提升了医学教育的地位。“医学”学生应试得中后,其资格与其他三学学生是一样的,可以出任各级官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医学”取代太医局成为主要的医科教育机构。此外,试补、考察仿太学立法,以及与太学三舍一样在太医学实行“三舍”考试制度,私试每季一次,共分三场,每月考一场;公试每年一次,春季举行,考二场。方脉、针、疡三科的考试各有不同。每次考试评上、中、下三等成绩,以公、私试的综合结果来决定三舍的升降。这些制度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医学考试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