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访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4-01-26   字体:【

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访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双高”建设单位。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2182亩,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35个本科专业,3所直属附属医院,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下面让我们从李可建校长的专访中了解一下正在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吧!

  记者:李校长您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李可建:好的,我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立德树人方面的有关工作。山东中医药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个注重”建设特色“三全育人”体系,着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为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一、注重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作为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11个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学校注重强化顶层设计,专门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个文件。在获评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后,又出台《“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不断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实。

  二、注重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三全育人”标杆项目。

  学校努力发挥中医药文化陶冶人、塑造人、培育人的作用,在文化育人方面形成了宝贵经验和成熟模式。2019年,我校中医学院获唯一设在中医学学科的教育部“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项目,经过几年建设,积累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产出了一大批成果,中医学院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为全面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拍摄扁鹊系列微电影,将文化传承与以文化人有机融合,逐渐构建起“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中医药特色“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三、注重全面协同融合,凝聚“三全育人”工作合力。

  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形成系统合力。一是思政队伍先行,汇聚全员力量。如发挥党建作用,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党支部”“教研室和班级结对共建”,离退休教师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等, 2个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团支部进入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引领力TOP100榜。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医药”与“中医药+”双轨并行。三是强化教学、科研、“双创”、服务等协同育人效果。如实施优秀本科生“三进”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三进”即“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四是融合学校、医院、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维空间的育人合力。如开展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丰富网络育人形式。

  记者:中医药是我们传统的文化瑰宝。李校长,作为中医药大学,学校在教学中如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李可建:多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医药高素质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系统总结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的丰厚经验,凝练形成“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的教学理念。

具体总结为三句话:一是遵从“三个根本”,二是抓住“三个要素”,三是强化“一个核心”。

  遵从“三个根本”即遵从根本逻辑、根本特色和根本宗旨,根本逻辑就是中医药的教育教学要遵从中医药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这个发展规律就是通过提升中医思维能力来促进中医药能力的提升;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特色就是师承教育,它与现在的学院教育、课堂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本宗旨就是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抓住“三个要素”就是“文”“典”“术”,即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经典和中医药技能,强化“一个核心”就是中医药思维。我们突出中医药文化,强调中医药经典,培养中医药技能,最重要的是把中医药思维培养起来,学生有了中医药思维,在校学习及将来工作就会一马平川,终身受益。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经典存在的土壤,有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经典才有了成长的沃土。有了中医药经典之后,在中医药经典、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技能。“三个要素”与“一个核心”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领悟中医药思维,“三个要素”都是围绕核心来的,中医药经典就是给予学生启迪和养成中医药思维,技能就是在运用中医药技术的时候反过来再实践运用强化中医药思维。

  多年来,学校探索出“始于文化、启于经典、贯于思维、成于临床”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文化传承为先导感受思维,以中医经典传承为重点开启思维,坚持中医思维培养的全程贯穿和临床主导,真正实现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学校不断探索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自2017年起,在总结少年班、中医传统班等独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组建扁鹊书院,相继开设了中医扁鹊班、中药凤梧班、针药结合仓公班、中医骨伤华佗班等中医传承教改实验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2018223日,人民日报以《寻访曾经的中医少年班》为题整版报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上教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二、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中医药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过程贯穿师承制。

  第一课堂实施分阶段师承制,设立“导师引领、名师传承、跟师体验、临证师随”的“新师承”教学模式。低年级建立学业导师制,依托中医思维训练项目和基于个性化培养的精准助导项目,培养中医四诊、中药辨识、中药炮制等能力,初步建立中医药思维。中年级依托名医工作室的传承生培养和岗位实践项目,进行针灸、推拿、正骨、外治等专项能力训练,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中医药思维。高年级跟师体验,强化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提高运用中医理论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水平,在临床中践行中医药思维。

  第二课堂实施分类别师承制,一是开展医学生假期临导制,依托全省16地市中医临床资源,建立寒暑假临床导师联合培养关系,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当地医疗机构“跟师”学习,促进学生早跟师、早临床;二是开展“三进”,依托学校优秀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行科研见习活动,帮助学生“跟师”“跟科研团队”学习,促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科研项目”。

  三、改革中医药课程体系,强化中医药文化教学、强化中医药经典教学、强化中医药技能教学。

  中医药文化教学方面,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包含《名老中医成材之路》《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传说》《中国古代民俗与医学》等系列特色课程。成立中医药文化线上课程建设与服务中心,加大中医药文化在线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与养生文化》等73门课程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推广。

  中医药经典教学方面,倡导“诵经典、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让学生在背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用。比如,《内经选读》采用“诵、解、别、明、彰”经典学习方法,创建了“诵读经典、开启思维,解析经典、体验思维,应用经典、践行思维”的“经典——思维内化”传承特色教学方法。以诵读经典开启中医思维,继而开展中医思维导图式教学,以解析经典体验中医思维,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经典内容的要义,感受经典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技能教学方面,《中医医案与临床思维》采取“活页教材”学习法,通过医案概说、医案导读与医案训练三部分,使学生了解学习医案的意义,掌握历代医案概况、体例、读案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对20个典型医案进行辨证处方分析训练,学生的医案分析成果编辑成册、生成个性化的“活页教材”。此外,学校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营养与食疗”“艾灸与拔罐”等中医药微专业,广受师生欢迎。

  记者:李校长,2017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我们了解贵校近年来在“四链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请您介绍一下相关做法和经验。

  李可建:山东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四链融合”,努力将教育教学优势、科学研究优势、中医药文化优势、医疗服务优势转化为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目前,学校建设了5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药学院与鲁南制药等5家企业共建)、智能中医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浪潮集团等3家企业共建)、中医外治产业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与中科微针(北京)等3家企业共建)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另外,护理学院与山东省护理学会等5家单位共建了现代康养护理产业学院,健康学院与山东省瑞康互联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建了健康服务与管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提升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深度拓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养产业需求型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助力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2016年,学校将实验中心功能架构调整为“1+2+3+N”模式。其中,“1”为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中医药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为医学公共平台、药学公共平台两个科研平台;“3”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即“中医药与免疫研究”“中医药抗病毒研究”“活血化瘀与血管重塑研究”;“N”是依托二级学院建设的N个学科重点实验室。“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投资4.2亿元规划建设了科研公共平台,以尖端科学仪器和前沿科学技术为支撑,促进中医药基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三是建设联合产研基地,推动科教研产融合发展。2022年学校入选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2023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参与建设5项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中药制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药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医养健康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学校内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胶类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与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与评价联合实验室,并积极探索“校聘企用,企用企支,成果共享”机制,实施“校企合作‘揭榜挂帅’项目”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医疗机构制剂创新研发等工作,年创收上亿元。2020年以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共计256项,合同经费4500余万元,签订转让合同11项,完成作价入股项目3项。

  四是建设与地方政府沟通平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学校与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泰安、德州、临沂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服务地方政府18个,服务企业22家,服务事业单位科研院所9家。牵头建设山东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指导建立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60余万亩,一大批农民通过中草药栽培实现脱贫致富。与济南市共建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打造中药质量研究、中药新药及其系列产品研发领域国际合作中心;与青岛市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海洋中药研究院、附属青岛医院,打造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先进的医疗服务基地。起草《青岛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德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菏泽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菏泽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均被地方政府采纳。

  记者:2021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李校长,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区域发展方面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李可建: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开新局”决策部署、《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山东中医药大学进行全面动员,结合自身中医药特色,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四链”融合发展重大战略,从黄河流域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医药产业发展两个方向进行整体布局,有效推动学校黄河流域相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团队培育和数据开放发展,形成黄河流域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驱动的局面。

  一是作为黄河入海地山东省的重点中医药院校,勇担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时代使命。以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龙头起点,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医藏》提要编纂项目学术办公室的作用,依托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优势,积极协同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28家单位,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凸显黄河流域作为中医药文化核心起源地地位,大力弘扬齐鲁中医药文化,以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努力打造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战略平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构筑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地,形成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协同发展优势。

  二是贯彻“四链”融合发展战略,依托学校中医药智库和教育优势,积极布局相关研究团队平台。我们积极协同成都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鲁南制药和山东沃华等36家黄河流域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依托学校心血管病中医精准治疗和中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个优势研究方向,成立2个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覆盖全部9个黄河流域省区的中医药协同创新联动体系,推动黄河流域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黄河流域基础与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协同发展优势,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另外,依托学校针灸临床研究与大数据研究交叉学科优势,建设山东省大数据局黄河流域跨区域针灸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1个,立足于真实世界研究,协同青海省中医院等3家医疗机构,为临床提供更多循证依据,形成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协同发展优势。

  三是打通中医药创新研究与产业链通道,助力黄河流域中医药产业发展。学校在省内与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积极联动,联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东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方共建,成立黄河三角洲中医药研究院,并立项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黄河三角洲药用资源创新团队,重点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罗布麻、盐地碱蓬、菊芋、柽柳、酸枣仁等特色中药资源开展生态种植、药效物质基础辨识及发现、药材综合质量评价及一体化建设、新药及大健康产品开发等研究,形成黄河三角洲特色药材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综合开发协同发展优势。

  今后,山东中医药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