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从扁鹊到儒医 认识齐鲁医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3-10-23   字体:【

从扁鹊到儒医 认识齐鲁医派

    •齐鲁医派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属性。齐鲁文化形塑了中国医学“仁、和、精、诚”的亮丽底色,齐鲁医派彰显了中医学独特的“儒医”现象。

    •开展齐鲁医派研究,厘清山东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建设山东中医药文化强省,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山东地处东海之滨,齐鲁建邦于斯,孔孟兴儒之地。山东文化昌盛,号称“礼仪之邦”,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地域文化特色明显,齐鲁医学则是齐鲁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齐鲁医派的提出

    关于齐鲁大地的医学流派,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是“扁鹊学派”与“齐派医学”这两个名称。1925年,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中说:“《史记·扁鹊列传》载其所治诸人,多非同时,或疑史公好奇,不衷于实,不知‘扁鹊’二字,乃治此一派医学者之通称,秦越人则其中之一人耳。”1962年,范行准在《科学史集刊》刊发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探讨》一文中指出华佗是属于古代扁鹊学派的北方学者。1979年,任应秋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指出:“扁鹊在当时在某些医学问题上,确是一位与《黄帝内经》具有不同见解,而另立一个学派的大医学家。”1990年,李伯聪在《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扁鹊学派”的名称:“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医学学派,并且是在战国、秦汉时期产生过最大社会影响的医学学派——扁鹊学派,其在中医史上的存在竟然在隋唐以后的医史著作中被一笔抹杀了。所以,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想恢复扁鹊学派在中医史上的‘合法地位’,为扁鹊学派的医史人物和医学著作搞清其学派归属和真实源流情况。”

    关于“齐派医学”,陈邦贤在1937年版的《中国医学史》中指出:“司马迁著《史记》,扁鹊和仓公同传……汉代的良医不止仓公一人,仓公生长在临淄,他的先生元里公乘阳庆,也是临淄的人,和扁鹊同国,大概是齐派;到了汉的时候,齐派的医学代秦派医学便兴起了……齐派的医学,从战国以来,可以说是没有一日的休止……自扁鹊以至仓公,可以说是实验派的始祖。”1958年,陈直在《科学史集刊》发表的《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一文中,根据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划分为东西两大派别,即“齐派”和“秦派”,前者重视针灸,后者重视汤药。1983年,著名医史学家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一书中明确提出“齐派医学”的名称,并指出:“淳于意和扁鹊同属齐派医学,故司马迁著《史记》时将扁鹊、仓公列入同传。淳于意之后,齐派医家如马长、冯信、杜信、唐安等人均能各传其术。”1990年,医史学家何爱华在《管子学刊》刊发了《齐派医学简论》一文,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了齐派医学的基本轮廓。齐派医学主要包括两个学术共同体,一个以秦越人(扁鹊)为核心,一个以淳于意(仓公)为核心。他们不但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传承谱系。秦越人师承长桑君,授徒子明、子豹、子同等;淳于意师承公孙光和公乘阳庆,授徒宋邑、高期、王禹等。齐派医学有丰富的医学著作,如长桑君授给秦越人的《禁方》;公孙光授给淳于意的《方化阴阳》《传语法》;公乘阳庆授给淳于意的《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接阴阳禁书》等;淳于意授给宋邑、高期、王禹等的《五诊》《经脉上》《经脉下》《奇络结》《论俞所居》《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和齐汤法》《四时应阴阳重》等。总之,以秦越人(扁鹊)和淳于意(仓公)为核心人物的汉以前齐鲁医家,已经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有“古先道遗传”下来的医书以及完整传承谱系,具备了中医学术流派成立的核心要素,形成了传承千年的基本范式。不论称之为“扁鹊学派”,抑或是“齐派医学”,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众所周知,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而文化又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换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产生、演化、发展而成的。在具体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又是在不同的区域内进行的,这就生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核心成分——儒学产生于鲁国。战国时期,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两度游学于齐,并在齐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齐文化的熏陶。此外,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在丰富和完善儒学思想的同时,通过学术交流将儒家思想在齐国的文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在此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辉煌灿烂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到战国中后期,儒学与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正统学说,《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便完全超出了一般历史文化典籍,成为国家思想与政治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并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的王新陆教授,仿永嘉医派、新安医学、吴门医派、钱塘医派、孟河医派、岭南医学之例,首次提出了“齐鲁医学流派”的概念,并做了多方面的考证与梳理,此为“齐鲁医派”名称之肇始。

    齐鲁医派的主要特点

    齐鲁医学流派是指产生于齐鲁大地、根植于齐鲁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医学流派。恢弘博大的齐鲁文化为中医学确立了“医乃仁术”的本质定位,奠定了“精气为本”的学术基础,明确了“以和为贵”的学术宗旨,形成了“儒医”这一独特的医学群体,对中医学的影响可谓“根深而蒂固、巨大而广泛、深远而深刻”。齐鲁医派并不像某些地域性医学流派有一个中心人物、有完整传承,其特点是开山立派的大家很多,如扁鹊秦越人创立发明脉诊,仓公淳于意开创医案之先河,王叔和作第一部脉学专著,钱乙为儿科鼻祖,成无己开创方论之先河。特别是以扁鹊仓公为代表的“齐派医学”开创了中国医学流派传承的基本范式,齐鲁文化形塑了中国医学“仁、和、精、诚”的亮丽底色。总体而言,齐鲁医派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崇尚脉学

    山东是中医脉学的发源地,诊疗疾病崇尚和重视脉诊,是齐鲁医派的一大特色。“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扁鹊(秦越人)是脉诊的创立者,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其给予极高的评价:“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继扁鹊之后,汉代淳于意亦相当重视脉诊,其“诊籍”所记载的25个病案中有20个病案运用了脉诊。晋代王叔和总结前人脉学经验,撰成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为脉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系统总结出数、弦、紧、细、迟等24种脉象,并具体阐释每种脉象的形态标准及其主病,将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论脉辨证提供了依据。清代黄元御也非常重视脉诊,在其论著中特设“脉解专篇”,对24种脉象进行了详细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在山东各级地方志中记载的脉学著作达40余种。“脉理”是否精细,已经成为齐鲁医派医家学术与临床水平的标志。“按脉察疾,疗病如神”“术精岐黄,诊脉能决人生死”“精《脉诀》,临症治疗,应手立效”,是史志对齐鲁医家医学水平的最高评价。

    注重经典

    齐鲁医派历来重视经典的研究与学习,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伤寒论》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历代齐鲁医家,不仅对《伤寒论》的整理、注释有开创之功,也将其视为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细读精研,颇多发挥。《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由于战乱而散失不全,王叔和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并重新进行编排,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仲景著作得以保存并流传。宋林亿等评价:“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唯王叔和能学之。”成无己则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其书卷二亦赞:“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清代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评成氏则谓:“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黄帝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后之人于其注之可疑者,虽多所发明,大半由其注而启悟。”清代黄元御著《素灵微蕴》《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问悬解》《灵枢悬解》《伤寒悬解》《伤寒说意》等医书11种,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当代齐鲁医家的代表刘惠民、周凤梧、徐国仟、李克绍等前辈也都以注重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而闻名,为临床诊疗及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扬“儒医”

    齐鲁医派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属性。齐鲁文化形塑了中国医学“仁、和、精、诚”的亮丽底色,齐鲁医派彰显了中医学独特的“儒医”现象。恢弘博大的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上承三代,下启百世,将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联为一体,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广阔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不仅齐鲁医学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形成、发展、完善,对于整个中医学来说,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传统医德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儒家格物穷理的思维方式对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唐宋以后,儒家思想对医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和形塑。“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精通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医者。通过援儒入医、以儒治医等手段,“立德、立功、立言”,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和升华,也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和社会地位,使得被视为“小道”的医学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对于医学影响力的提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医儒同源”“医儒同道”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齐鲁医家在诊疗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医者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德”,医者对疾病的治疗,要“以和为贵”,过犹不及,以恢复患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

    创新立宗

    齐鲁文化对阴阳五行与精气学说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医学阐释生命本质、生命现象、生命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齐鲁医家是中医诸多核心学术思想与医疗方法的创立者,开宗立说的大家很多,学术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卓著。《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的“东方”,主要指今山东东部及南部地区。这是揭示针砭外治起源的文献证据之一,也显示了针砭医学的地域性。文献记载的砭石用途,主要是刺脉放血,治疗痈肿类疾病。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是完全一致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在距今50004000年之际,一种用于治病的锥形砭石已流行于山东、江苏等地,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砭石数量最多,表明山东一带是砭石的主要发源地。在济南城子崖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尖头器”,据考证是一种砭刺人体穴位祛除病患的医疗工具。在平阴县朱家桥商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无孔骨针长约8厘米,同样也是针灸所用。可见,针刺疗法起源于齐鲁。山东主要地域出土的很多汉画像石也有与之相应的内容,《扁鹊行针图》中的扁鹊都是人首鸟身,一手持脉,一手持针。《史记》载齐勃海秦越人为虢太子治病时,“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所谓“厉针”与“砥石”,都是言其使用前需要磨制。《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四曰制砭石小大”全元起注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小大之形,与病相当。”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不仅首创脉学理论,也是针刺疗法的代表人物。扁鹊大胆创新,用铁针代替砭石治疗疾病,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仓公淳于意精于医道,其平时诊病均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居所、病候、脉象、治法等,即所谓“诊籍”,《史记》中记录了仓公诊籍25则,为医学史上最早的医案集。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以脉学的体系化而名垂青史。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并以善于“化裁古方,勇创新方”而著称,如将金匮肾气丸化裁成六味地黄丸,影响深远,被称为“儿科鼻祖”,名不虚传。成无己首开方论先河,对传承仲景学术,厥功甚伟。他们不仅是我国医药史上贡献卓越的著名医家,而且使得齐鲁医学在金元之前始终处于中国医学界的先进行列。概而言之,齐鲁医派在医经整理、注释,脉学与针灸理论,儿科乃至养生等方面,开宗立说,引领一时风骚。

    世家众多

    齐鲁医学有一些大家辈出、名垂青史的医学世家。如南北朝时期,东海徐氏医学家族相传八代,历时二百余年,载入史册的有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叔响、徐文伯、徐嗣伯、徐成伯、徐雄、徐践、徐之才、徐之范、徐敏齐、徐复等人。徐道度著有《疗脚弱杂方》,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疗脚气病的专著。徐叔响对针灸、小儿科、本草学等都有研究和著述。徐之才在徐氏家族历代名医中影响最大,他曾医治过梁国魏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和武成帝等,深得信任。据《北史》卷九十列传、《北齐书》卷八记载,徐之才在武平元年(570)封西阳王,武平二年(571)任尚书令,卒年80岁。著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十卷、《徐氏家秘方》两卷、《徐王方》五卷等,为总结家传医疗经验之书。另有《药对》(或作《雷公药对》)两卷。他把药分为宣、通、补、泻、涩、滑、燥、湿、轻、重十剂,还提出了孕妇逐月养胎法。徐氏世医历时之长,名医之多,医名之显,为我国医学史上所罕见。明清时期诸城臧氏家族,也是代有名医,如明末太医院吏目臧惟几,清康熙间医家臧达德,清乾隆年间与昌邑黄元御并称、有“南臧北黄”之誉的臧应詹。臧应詹之孙臧岱谷,传祖父之业,亦以医术知名。考诸历代史志,在齐鲁各地,享誉一方的中医世家,更是不可胜数。

    齐鲁医派研究的意义

    开展齐鲁医派研究,厘清山东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整理、总结山东历代名中医的特色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对山东中医学术发展史进行重新审视,密切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应用,积极推广,促进其有效传承与纵深发展,促进山东中医事业的传承、繁荣与发展,对于建设山东中医药文化强省,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开展齐鲁医派研究,概括和彰显齐鲁医家的整体特性,挖掘齐鲁中医药学术精华,树立齐鲁医派的学术旗帜,兼融并包,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展示山东中医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效,宣传和推广齐鲁医派的学术经验成果,促进山东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疗效的提高,让中医成果真正造福百姓,对于促进山东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开展齐鲁医派研究,充分发挥齐鲁文化优势,系统研究齐鲁文化与中医药的广泛交融,系统梳理齐鲁中医药文化传承脉络,以儒医文化、扁鹊文化、针砭发源地为核心,以“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泰山论灸”“沂山论健”打造齐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承传播高地,擦亮山东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

    开展齐鲁医派研究,全面整理齐鲁中医药古籍,总结凝炼齐鲁中医药名家学术精华,健全齐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促进齐鲁中医药文化遗存的研究与保护,使之成为宣传和推广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崭新亮点。

https://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34435